鑄造業三大重點實施方案防止對原材料的影響
新聞分類: 行業資訊 瀏覽:2977 日期:2011/12/14
所以與上下家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關系十分重要,不僅關乎價格,更決定著市場,應引起我們每個廠的正視。 不斷降低產品本錢是企業永恒的課題,降低廢品率又是鍛造企業降本錢的重點。 真正建立完整的質保體系,特別要強化過程控制,這是降廢的基礎。但即使是技術含量低的產品,也不能降低質量尺度,仍是要以質守信于市場。南通有一個鍛造廠,長期采購江蘇一個鋼廠的生鐵,十幾年來供求關系、資金信用關系良好。如鑄件品位低,只賣4000~5000元/噸,生鐵價格漲到2500~3000元/噸就只有虧損;假如鑄件價格在5000~6000元/噸,生鐵價格在2500~3000元/噸時,這些產品還能委曲維持;假如鑄件品位高,價格在8000~10000元/噸,生鐵價格在2500~3000元/噸,企業在其他方面降本的空間比較大,就有微利,甚至有較好的利潤。 與下游關系如斯,同上游相處也一樣。從產品開發、組織出產直到產品銷售和售后服務已經形成一個工業鏈,這個鏈由良多企業組成,缺了哪一個都會直接影響終極產品的出產和銷售。 鍛造企業如何才能獲得一付"強壯體魄",抵抗住材料上漲這股冷風寒流的侵襲呢?鑄造業有三大重點措施可供使用。這種沒有技術靠低價競爭的企業,可能會一時得利,但輕易搞亂市場,從長遠來講也是難以維持的。類似這樣的企業還有不少,有的前提還要差,豎起一個沖天電爐,管式爐一臺混砂機就出產,而且他們往往以低價位競爭。當然產品老是分類的,產品技術含量有低,有中,也有高,這是客觀存在的。只有這樣當真去做,持之以恒,箱式電爐產品質量才會不斷進步,廢品率才會不斷下降,才會創造更多的利潤去抵御外來因素的影響。 如鍛造用原砂、陶土、煤粉、樹脂等輔料一般只占本錢的6%~10%,而與這些輔料有關的廢品如氣孔、落砂、沖砂、粘砂、起夾子等卻占廢品總量的50%左右。 原輔材料公道選用是降本、降廢的重要措施。鍛造一個產品,要經由十幾個甚至幾十個環節,假如一個環節失控,即使其余環節做得都很完善,也會出廢品。 近幾年企業都在搞ISO9000、QS9000、ISO16949等質量治理體系,不少廠也通過了質量體系認證,但真正能按體系劃定去做的還未幾。一個企業甚至一個團體已經不可能為完成某一個產品而什么零部件都自己出產,都在謀責備社會甚至是全球的配套,實行全球采購。我們主張選擇質量優一點的輔料,這樣做本錢可能增加一點,但產品的廢品率可能在原來的基礎上降低良多,實踐證實,選用合適的輔料及其相應的工藝能使總廢品率下降20%~30%,甚至更多。 通過走訪、調查,可以看到,一些技術氣力較強,工藝不亂,工人經由培訓,能按工藝規程當真操縱的企業,產品的廢品率低,質量也不亂,他們把原材料漲價這個壓力變成動力,抓內部治理,群策群力,降廢降耗,能平穩渡過難題時期。所以選擇與企業產品相適應的輔料及其相對應的工藝很重要。 我國在從原來的計劃經濟逐步走向完全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廠際關系也發生了重大變化。我國鑄件的均勻廢品率在10%以上,而世界提高前輩水平只有2%~3%,潛力很大,要做的工作良多,但有三點必需夸大: 一支把握鍛造技術的科技職員步隊和有技術、會操縱的工人步隊是降廢降耗的基本前提。 企業要有競爭力,首先產品必需有競爭力。一爐鐵水曾"全軍覆沒",這樣的企業就是原材料不漲價也難以維持。 鍛造是一個高投入低產出的行業,原材料一般占總本錢的60%左右,所以材料一"吹風"鍛造行業就"感冒"。 原材料漲價究竟主要是由市場因素決定的,是不以企業意志為轉移的,能否抗得住這次漲價,就要看各企業"內功"的強弱了,這也是為什么在原材料漲價的大天氣下,有些企業能生存,并還在繼承發展,而有些企業虧損、停產,甚至倒閉。 這種長期合作伙伴的廠際關系越來越被精明的企業家所接受。相反有些廠,特別是一些中小企業和剛創辦的民營企業,他們看到鑄件市場較好,投資不大,以為鍛造技術含量不高,就找幾個人投入資金、設備,在社會上找一些沒有經由鍛造培訓的工人就開始出產,結果題目良多。一個企業出產的產品技術含量越低,產品的檔次越低,就越缺乏競爭力,抗風險能力就越弱。
上一篇: 高檔模具鋼中國占有率低,市場潛力大 下一篇: 通宮限電政策對中國鋼鐵行業的后防線是否有明顯效果
|